

特征:别名狗乌田鸡、泽蛙、乌蟆、狗屎田鸡、泥疙瘩、千克马、虫蟆仔,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瞳孔横椭圆形,眼间距很窄,为上眼睑的1/2;鼓膜圆形。背部皮肤粗糙,无背侧褶,体背面有数行长短不一的纵肤褶,褶间、体侧及后肢背面有小疣粒;体腹面皮肤光滑。指、趾末端钝尖无沟;后肢较粗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眼部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或仅相遇,胫长小于体长之半,外跖突小,趾间近半蹼,第五趾外侧无缘膜或极不显著。背面颜色变异颇大,多为灰橄榄色或深灰色,杂有棕黑色斑纹,有的头体中部有一条
浅色脊线;上下唇缘有棕黑色纵纹,四肢背面各节有棕色横斑2-4条,体和四肢腹面为乳白色或乳黄色。雄性第一指婚垫发达,具单咽下外声囊,咽喉部黑色;有雄性线。
分布: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等
习性:泽陆蛙的活动期在中国各地差异较大,在长江流域地区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13℃左右)出蛰;在广西于2月上旬可闻其鸣声;在海南岛终年均可见列它在田地活动。该蛙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和夜晚都能觅食,以凌晨前和黄昏后为觅食高潮。主要吞食各种昆虫及其幼虫,捕捉后常有排尿的习性,故有“施尿蜗”之称。它常到旱地和庭园内活动,大雨后多在临时水坑内呜叫。冬眠期长短因地而异,在长江流域地区一般在11月上旬开始冬眠,冬眠朗四个月左右。冬眠地多在稻田、旱地内的泥洞土隙、石缝中,潜入深度7-10厘米。也有在水沟烂泥或田间杂草堆中冬眠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