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水利科普 > 瑶湾动物 > 正文

中华蟾蜍

时间:2023-06-30    作者:    浏览:

特征:别名大蟾蜍、癞肚子、癞蛤蟆,体粗壮,体长10厘米以上,雄性较小,皮肤粗糙,全身布满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著。舌分叉,可随时翻出嘴外,自如地把食物卷入口中。舌面含有大量粘液。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对。眼大而突出,对活动着的物体较敏感,对静止的物体迟钝。眼后方有圆形鼓膜,头顶部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1个。躯体粗而宽。在繁殖季节,雄蟾蜍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斑纹;雌蟾背面斑纹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四肢粗壮,前肢短、后肢长,趾端无蹼,步行缓慢。雄蟾前肢内侧3指(趾)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分布: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年省区。国外分布在俄罗斯朝鲜。分布广泛,而且在不同海拔的各种生境中数量很多,是农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虫的天敌。

习性:喜湿、喜暗、喜暖。白天栖息于河边、草丛、砖石孔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傍晚到清晨常在塘边、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旁或房屋周围觅食,夜间和雨后最为活跃,主要以蜗牛、蛞蝓、蚂蚁、蚊子、孓孓、蝗虫、土蚕、金龟子、蝼蛄、蝇明及多种有趋光性的蛾蝶为食。气温下降至10℃以下,钻入砖石洞、土穴中或潜入水底冬眠。气温回升到10℃以上结束冬眠,在水池朝阳面的浅水区或岸边活动。

上一条:泽陆蛙

下一条:沼水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