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景区资讯 > 正文

即将开幕!

时间:2025-04-09    作者:    浏览:

是生命的摇篮

是文明的脉络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

从大禹治水的智慧到红旗渠的壮举

从都江堰的精密到南水北调的宏图

千百年来

水文化浸润着华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壤

塑造着坚韧 协作与创新的民族品格

以水为魂 以文化为脉

南昌工程学院瑶湾水文化运动会

即将启幕

融合竞技与历史传承

展现水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精神

让我们在运动中感悟治水智慧

在协作中弘扬拼搏力量

活动时间

2025年4月19日

活动地点

瑶湖校区主田径场

逆水行舟

水文化链接

唐代诗人王建《水夫谣》:“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可以说,一代代纤夫背水牵滩支撑起了大运河的繁荣,一声声逆水行舟的船工号子,不断熔铸着大运河两岸人民坚强不屈的灵魂。大运河上的纤夫虽已经成为历史,但一只号子,一条绳,逆水行舟、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纤夫”精神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真实写照。

背水一战

水文化链接

1998年,中国长江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洪水直接威胁40多万九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三十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火速赶往灾区,同沿江数百万干部群众一起日夜奋战,与洪水展开殊死搏斗。他们用生命筑堤,打钢筋、筑大坝、搬运石头,最终成功堵住决口,保护了九江市等地的人民安全。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博、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饮水思源

水文化链接

瑞金沙洲坝村中,有一口驰名中外的红井,它是当年毛泽东主席和苏区干部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见证。当时的沙洲坝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那时,沙洲坝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这一问题让毛主席下定决心:要帮村里打口井!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十几天的奋战,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终于挖成了。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泽东亲自下到井底铺沙石、垫木炭。甘甜的井水滋养了一代代沙洲坝人。这口朴实无华的红井,映照出的是我们党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滴水不漏

水文化链接

战国时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用了三年多的时间通过实地考察岷江水情,总结历代民众治水的经验,提出“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的治水方针,决定在岷江上修建一座防洪、灌溉、航运兼用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这就是都江堰工程。李冰父子采用了分洪、引水、灌溉等一系列科学的工程技术,修建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工程等重要设施。鱼嘴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引水灌溉农田,外江用于排洪。飞沙堰可以在洪水期间自动调节水位,同时将多余的泥沙排出。宝瓶口则是控制内江水流的关键,保证了引水的稳定和灌溉的效果。都江堰也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都江堰的建造体现了古人对水资源的巧妙利用和严谨施工,可谓是“滴水不漏”的典范。

跋山涉水

水文化链接

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道“人工天河”,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红旗渠彻底结束了林县长期缺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一道奇迹,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时代内涵的红旗渠精神。

一衣带水

水文化链接

水是生命之源,而血更浓于水。粤港两地原本就是一衣带水,相互间血脉相连。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上世纪60年代初,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心系香港同胞,整整一年时间,克服重重挑战,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在东江和香江之间搭建起一条供水生命线。这条用忠诚和大爱筑就的供水线,也被亲切地称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东深工程近60年的风雨历程,体现粤港两地一衣带水、守望相助的血肉深情,更是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真实写照。

行云流水

水文化链接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经隋朝大规模扩修贯通,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的线路。元朝时期,为解决大都(今北京)的漕运难题,郭守敬负责开凿通惠河。他仔细勘察地形,发现大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让运河水顺利流入京城,郭守敬在昌平白浮村引神山泉,沿途拦截其他泉水,使水流沿西山山麓,汇聚到瓮山泊(今昆明湖前身)。他还设计了一系列水闸和斗门,通过精准调控,让河水逐级下降,像灵动的丝带般流入大都城,最终与京杭大运河相连。通惠河开通后,南方的粮食和物资能直接运达京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运输通道,更承载着先辈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持之以恒、团结协作的水利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行云流水”般绵延千里的水利传奇。集体跳绳同样如此,都需要团队成员间的默契配合、为了共同目标不懈努力。

南水北调

水文化链接

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构想,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正式提出南水北调,工程从规划到实施历时50余年,经过50多种方案比选,最终形成“四横三纵”的调水格局。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开工,十余年建设,数十万建设者奋战一线,南水北调人用“中国智慧”筑起世界最大调水工程,作为中线工程“咽喉”的穿黄隧道在黄河河床下50米处贯通,直径16米的巨型隧洞可容纳16层建筑,被外媒称为“地下长城”。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部书写民族精神的史诗,不仅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支撑,更展现了新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水载文明,行稳致远

以赛传魂,继往开来

4月19日

让我们相约瑶湖之畔

以青春之名激荡水韵长河

用热血之姿书写新时代的水利篇章

来源 融媒体中心 体育教学部

编辑 郑仁萍 诸葛荣进

责任编辑 潘旭

终审 周冠佳

上一条: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永远的长征”在瑶湾宣讲

下一条:瑶湾,拼了!